2019/8/30

BIM x 樓宇自動化帶動建築設施管理創新應用

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實現了智慧建築的願景,更進一步滿足使用者、管理者、業主、設計者、施工者等整合性需求,深化使用者舒適度、建築維運效率、業主投資效益三贏的局面,帶動新一代智慧建築的創新革命。

結合機器學習機制,BIM深化智慧樓宇控制內涵
從大環境來看,隨著綠建築開始重視建築使用後評估、已開發國家的建物維運費用遠超過興建經費,越來越多建築在一開始初步設計階段,就導入數位化的因子,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簡稱BIM)來進行設計與效果的模擬。如今隨著技術與應用的進展,這建築設計初期建立的資訊如何與建築整體生命週期中管理與維運階段的建築管理或庶務管理系統順利銜接,建立有效的設計模擬→實施→驗證→修正設計/管理優化的反饋系統,為業主、使用者創造綜效,更成為有識者關切的議題。

在數位化技術日趨成熟下,世界級公共建築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Schiphol Airport)、澳洲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美國丹佛機場(Denver Airport)等,都將傳統的紙本建築設計、施工規劃、設備資料等資料,透過BIM,轉變為建築生命週期數位化管理開始。導入BIM之後,業主隨即結合設施管理平台,將所有建物、設備資料同步更新到統一資料庫,管理人員可以隨時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達到設備檢修、查閱維修歷史紀錄、計畫排程,縮短盤點時間。

台灣建築中心商務育成經理林穎立分享結合建築不同生命週期所用數位工具所帶來的好處。首先,BIM詳細記錄了建物設計之初以來從材質、構建、設備大大小小的各項資料。當建物開始啟用後,BIM持續記錄建物與系統、環境、空間使用的各項互動關係,成為樓宇管理履歷,往後不管是由誰負責設施管理與維運,都可以快速上手。若能進一步透過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樓控系統反饋實際環控使用行為模式至BIM系統,成為一套Digital Twin(數位孿生)的學習機制,使現實世界和虛擬模型間具有連結性的,可藉由感測器(sensor)即時回傳資料,回饋給虛擬模型,進而找出環控相關的因子並納入樓宇控制的重要參數,將可為智慧樓宇創造更大的投資效益。

舉例說明,BIM詳載了空間規劃、建物材料、設備使用期限等設計資料,當樓宇開始運作後,使用者與空間互動的實際使用行為、外在氣候變化等資料可反饋給BIM,重新檢視設計者當初的規劃,並藉此調整設計之初所採取的樓控策略,達到更符合實際所需的以人為本智慧樓控管理。

此外,樓控系統再與第三方系統整合,例如大樓的空間租借管理系統等,讓BIM所延伸出的設施維護不僅是管理空間內設施的布建,而能更進一步與使用者實際上的使用行為結合、巡檢查修、資產管理,達到跨系統、跨平台的整合性管理,提升樓宇生命週期的永續性。

台灣建築中心應用推廣部經理李明澔更進一步指出,透過BIM與樓控整合的反饋學習機制所累積的大數據資料庫可成為業主的資產,對未來規劃新建案或既有建築翻新,都可以根據此資料庫做出因地制宜的規劃與設計,省卻先期投資、設備調適與導入成本。

在以上美好的可能性外,專家們也不約而同指出,數位化建築管理仍被大多數人視為相對昂貴的投資,BIM、樓宇管理與庶務管理的整合,也需要更多豐富的實證經驗,使大數據、數位化、人工智慧等時尚語言,都真正能落實為對所有建築使用者、管理者有意義的價值體現。這也是所有懷抱智能樓宇願景的人們,不可偏廢的嚴肅功課。

新聞來源:BABG